插畫是閱讀者的神秘渴望
插畫是閱讀者的神秘渴望
夏麗檸
2016年09月07日07:45 來源:廣州日報
原標題:插畫是閱讀者的神秘渴望
《插畫考:插畫藝術的黃金時代》郭書瑄著 湖北美術出版社
與其說《插畫考》是在為插畫樹碑立傳,倒不如說它是用實物和例證詮釋插畫的知識性和趣味性。作者郭書瑄致力于藝術史傳播與推廣,書中所及只是19世紀至20世紀插畫黃金時代的藝術大師和相關作品,以英美為主,德國為輔。
插畫因為要依附于文本的敘述而無法做到完全獨立創(chuàng)作,所以絕大部分藝術家不愿從事此項工作??杀緯牡谝徽戮褪且獮椴瀹嬚骸罢l說我們是次要藝術!”事實上,黃金時代的插畫書籍分為兩類:專業(yè)插畫家的插畫書和藝術家之書。
也許作者認為只有將“藝術家之書”介紹給讀者,才能彰顯插畫書的輝煌。比如浪漫主義的先驅(qū)者威廉·布萊克,即是詩人又是畫家。他為詩集《純真之歌》所做插畫,以“非自然的植物圖案環(huán)繞著文字,巨大花瓣間開展出詩句以外的脈絡”,堪稱19世紀的畫家們?yōu)橛狱S金時代到來的奠基之禮。隨之而來的各種門派和杰出作品為黃金時代的存在和延續(xù)做出了不朽的貢獻,同時,也為后世留下了絕佳的傳世收藏品。比如古希臘羅馬的經(jīng)典作品更是倍受廣大讀者青睞。盡管沃格穆特的名號不如老師丟勒響亮,但他的《奧德賽》插畫仍然“保有中世紀手抄本的空間趣味”。另外,丁尼生的《夏洛特姑娘》、雨果的《巴黎圣母院》、波德萊爾的《惡之花》也是圖文并茂地以親民姿態(tài)出現(xiàn)。插畫家的詮釋與解讀,對于推動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原著,功不可沒。
媒材的多樣化也是插畫黃金時代的一個重要特點。當時使用過的媒材包括木刻、石刻,銅刻、鋼刻、油畫、剪紙等。而高更就是最愛在插畫中使用木刻版畫的藝術家,他的《諾阿諾阿》便是彩色木刻的佳品。
我們不必擔心插畫家們會被文本描述過分牽制,他們的版面構成一直遵循著一種宗旨:“圖像與文學相互解放”,諸多因素成就了歐洲插畫的黃金時代,也滿足了閱讀者的神秘渴望。(夏麗檸)
(責編:歐興榮、陳苑)